第44章 换掉英国总督-《逆清1845》
第(3/3)页
亨得勒点了点头,道:“源,你放心,我后天就出发去香港。”
待亨得勒要走时,赵源又叫住了他,道:“我准备在长洲岛开办一家军事训练学校,需要请几个英国教官过来,另外还有炮兵教官。”
“没问题。”
亨得勒微微一愣,便急匆匆离去了。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赵源的确哪里也没去,而是专心在家里用攻看历年的科举阅卷,主要还是为了明年的春闱大典做准备。
清朝科举考试是一个极为完善的考核流程,读书人想要走上仕途之路可谓是千难万难,不知道难倒了多少英雄汉,远的不说,像近代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和洪秀全都属于科举失意者,只不过前者二十岁的时候就通过了乡试,只是一直中不了进士,而后者则干脆连童生试都没有考上。
作为一个读书人,想要在大清朝出人头地,首先就要经过童生试的考验,否则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而童生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院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生员的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谓的生员,实际上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秀才,它不算功名,但是也非寻常人能获得,就好比洪秀全那么大的本事,可就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所幸赵源原身从小就得到了家族的大力培养,再加上本身也是书香门第,因此早早就通过了童生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原本今年就要参加恩科考试,只是因为各方面缘故才耽搁了下来,好在还可以参加明年的正科。
此外赵源年龄也比较小,即便明年科举未能中式,他还可以再等三年继续参加考试,反正大清朝也不限制年龄,理论上来说他可以一直考到死为止——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时候,有一个一百零二岁的老秀才就参加了当年的乡试,一时间惊为天人。
当然,赵源心中也明白,大清之所以不像后世那样设立三十五岁的年龄门槛,其实是一个很精妙的设计,就是为了给这些读书人一个幻想的空间,哪怕现在中不了举,说不定将来就能中呢?给这些人一个渺茫的希望,将他们捆在书本上,也就减少了许多动乱。
要知道,像那些考来考去都考不上的秀才们,最终都会进入江湖搅动整个天下大局,像什么洪门,什么天地会,当中的骨干基本上都是落地书生,他们有文化,能懂人心,绝非那些只会喊打喊杀的文盲能比。
当然,大部分人考上了编制,有个官做也就不会闹事——除了赵源这样的穿越者以外,他是打内心准备造大清这个反,但即便如此,大清的科举他也得参加,且还要认真参加.......
有了功名,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到时候造起反来才更加有把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