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攻朝作战-《红色警戒之民国》


    第(2/3)页

    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敌人就是一枚枚最好的军功章,等着他们去取。之前冬季正寒,他们也清楚,非战斗的好时机。现此刻,春季已经缓慢来临,天气也不是那么冷了。他们心中的急迫感,已经时时刻刻在逼迫着他们。

    “司令。那我们也别慎着了,开始布置吧!”陈诚把目光集中在孔文鸿身上。

    “不错。可以开始了。”张自忠也附和了一声。

    “传我的命令,按照第三套战斗方案,开始最后的战斗调整。”孔文鸿没有直接回答他们两个,当然他的命令已经是最好的回答了,自然也是他们两个最希望听到的回答。

    随着一层层命令的下达下去,整个东北战区都活了起来。原本就已经重兵集结的朝鲜一线,中华军队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就等着攻击的命令。

    天空中时不时飘起了穴,并不适合空军的大规模出动。不过。在朝鲜边界一线,已经集结了无数的炮群,并且炮群的炮衣已经全部被揭去,露出无数的狰狞炮口。

    在炮群后面,是整齐摆放的火箭炮发射车,从口径127毫米到305毫米的火箭炮,占满了大片的雪地。

    炮兵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坦克集群,在最前方都是清一色的中国虎王坦克,中间是中国豹和中国虎。在这些坦克部队的后方,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步兵战车。这些步兵战车,什么功能的都有。按照作战任务的不同,有喷火、榴弹、防空、机炮等武器。而这些战车的共同点,都是能够运载步兵或者反坦克部队抵近前线。

    反观朝鲜方向,关东军部队,对中华如此大规模的动作并未察觉。其实这也不怪日本,他们的侦察机根本无法靠近中华军队。而中华的侦察机每天都会光临他们的上空。

    这也导致,日本很多防御工事。都已经被完全探查。而日本方面,对中华方面的行动,知之甚少。

    不过,进攻开始后,中华大量的侦察机光临朝鲜,还是引起了冈村宁次的警觉。因为只有在发起进攻时,才会进行大规模的繁复侦查。似忽,这是中华进攻的预兆。

    虽说外面天气还很冷,并不是很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但是冈村宁次还是很谨慎的下达了朝鲜全军警戒的命令。

    只不过冈村宁次的命令,到了下面就不是那个样了。寒冬下,很多日本士兵都认为中华不会来进攻,对上面布置下来的命令,也比较懈怠。以其做无用之工,还不如躲在温暖的地下掩体中。

    悲剧往往就是这么发生的。

    ——————————

    三天后,在中华军队完全准备完毕后。

    随着一声命令的下达,攻势来得让人头皮炸响。

    平壤以北两百公里,这里距离中华只有一百公里左右,是日军的主要防御阵地所在。

    这是冈村宁次为了应对中华大规模坦克冲锋而设下的防线,用一百公里作为缓冲区,抵消中华装甲部队推进的锋芒。而且在这里,也不会受到中华地面火炮的打击。

    而在这之间,布满了一些独立的小型防御阵地,除了一两个地方有中队规模的部队镇守之外,更多的地方都只有小队的规模。这些小阵地扼守在平原和公路沿线,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中华的装甲部队舒服的通过。迟缓中华的进攻速度,为后面的大部队防御争取时间。

    不得不说,冈村宁次的这个决定,是有点让中华难办。如果把部队放在前线,中华的坦克部队就可以很快的碾压到,而放在后方,不但在物资补给方面更加的方便,也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然而对这点中华也不是没有办法,这些小型防御阵地已经早在东北战区指挥部的模型地图上详细标注。在冈村宁次接到中华军队大举进攻朝鲜的时候,他的这些小型防御群,已经快被拔除干净了。

    前方小型防御阵地的陷落使得日军主要防线立时成为了战场的最前沿,日本关东军的近三十万的部队都集结在这一线。到处布满的防空阵地形成密集的防空火力,让这欣线上的日军心中安定。因为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免受中华强大空军的打击,当然这也是他们的信心所在。

    然而战争总是不随人意。

    平静的天空仿佛瞬间就被呼啸而至的空地导弹和无线引导炸弹的破空声所占满,一道道的火龙从十几公里外精准地轰到了两个相连的山头和山头间的一片空地之上。倒处都是剧烈的爆响和纷飞的钢铁残片,十几个日本关东军设置的防御工事在一阵阵乌黑的烟云中变成了零散残片。

    中华战机根本没有出现在防空范围内的意思。环球霸王轰炸机在下面日本防空部队的射程之上,便投下了炸弹。就算没有引导的炸弹,也不会浪费,因为下面到处都是可以打击的目标。

    紧跟空中火力疾然而至的是中华军队中、远程炮火覆盖,尽管在其他战区也有大量的重型装备,但中华极度发达的制造业无疑让所有的国家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华那近乎恐怖的战争潜力。

    特别是在东北战区这样的大陆地战争,更是让日军感受了一把完全和当初与苏联战斗时不一样的钢铁盛宴。

    在中华只要军方有足够的需要,那么坦克、火炮和战车就会像轿车一般从流水线上一辆接着一辆地补进现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