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世界-《传奇1997》


    第(2/3)页

    他很好奇,易趣系发展了这么多年,到底积累下了多少优秀的人才?

    又有多少“英雄”此刻还困顿于“草莽”?

    在易趣系的大旗下,到底还藏着多少前世的大牛、小牛?

    隋波有种莫名的感觉……

    这或许会是易趣系多年人才沉淀的一次大爆发。

    更多的新人即将因这次契机,走上互联网的历史舞台!

    果然,

    本来隋波以为,第一个申报创业的项目,可能是吴春雷和陈华的“酷讯”,或者是徐易容的“抓虾”。

    却没想到,又冒出了一个让他吃了一惊的人……

    百度在线企业搜索业务高级工程师,程浩。94级南开数学专业,杜克大学硕士,01年加入百度。

    他申报的项目是一个下载软件。

    这个名字太普通了,隋波之前虽然见过他,但并没有多想过。

    但当程浩说,他借鉴了百度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寓意,将这个下载软件的名字定为“迅雷不及掩耳”的迅雷时,

    隋波惊了。

    原来是这个程浩啊!

    不过,迅雷不是应该他和邹胜龙在硅谷创立的吗?

    又是蝴蝶效应的影响?……

    仔细一问,隋波才暗自称幸。

    原来,程浩的确一直在私下里,和他在杜克大学的校友邹胜龙一起研发这个下载软件。

    就算隋波不提出这个内部创业计划,他近期也准备辞职创业了。

    现在他主动申请项目,

    更多的还是看上了易趣系生态巨大的流量,尤其是在网游客户端的下载需求。

    但是程浩也提出了要求,希望易趣按照风险投资的方式来投,而不是内部创业的方式。

    说白了,他和邹胜龙都不想放弃公司的股份和控制权。

    对此,隋波倒也特事特办。

    可以!

    不按内部创业投,用易迅的战投部门来投,就当正常的生态链战略投资。

    虽然内部创业没有开门红。

    但迅雷的出现,还是让隋波颇感兴奋。

    毕竟,这也是他前世曾用过很久的一款播放器啊……,还蛮多回忆的。

    之后,还有很多创业项目申报。

    不过都没什么亮点。

    唯一能带给了隋波不少惊喜,那就是其中一些创业小团队中出现的成员:

    像百度研发团队的谭思亮(水木98级自动化工程);易付宝安全团队的高级工程师季昕华(同济96级电气自动化);大中台事业群高级架构师许式伟(南大96级物理学);百度研究院的研究院黄伟(中科大93级自动化)……

    这几个都是技术上很牛,同时人缘颇好。

    结果就被有一些有创业想法,关系也好同事拉来,做项目合伙人。

    隋波有点郁闷。

    你妹啊!

    就现在那些什么sns社交、博客之类的创业项目,就想拉走这些小牛?

    要不是通过这次的机会,隋波还真没办法一下从几万员工里,把这些小牛挖出来!

    这些都是什么人?

    谭思亮是趣头条的创始人;

    季昕华创立的ucloud,在云计算领域是少有能在阿里云等巨头之下依然迅猛发展的公司;

    许式伟是go语言专家,也是分布式存储和云计算高手;

    黄伟更是语音识别方面的顶尖高手,他创立的云知声,是可以和语音识别领域的巨头科大讯飞扳手腕的……

    这几个人参与的创业项目,虽然没有通过审核。

    但这几个小牛,既然被隋波发现了,他当然不会放过,随后都进行了破格提拔!

    谭思亮调任百度凤巢担任营销总监;季昕华调任易趣云(原大中台)任技术总监;许式伟调任易迅任技术支撑事业群技术总监;黄伟晋升百度魔都研究院语音识别项目负责人……

    这一番调动,也在内网上引起了不少议论。

    很多人发现:

    哇!原来这还是一条可以让大boss认识自己的捷径啊!

    一下子,申请内部创业的人就多了起来。

    隋波也无奈了……

    他哪能记得那么多人?

    既然见到了就顺手为之,但是没必要刻意去找。

    前世的成就,只是证明了他们那时的机遇和基本的知识和素质。

    这一世到底怎么样,还要看每个人的努力……

    于是隋波决定,将内部创业的项目标准更加正式化,采用了yc孵化器的项目审核方式:

    1、内部创业项目,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解决业务中的某个痛点的“微创新”;

    不能光有idea(创意),必须有demo;

    组建完整的团队;

    这样,至少能保证申请的项目相对靠谱,除了创意想法还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或项目雏形。

    2、审核方式为:

    “创意-->报名-->线上海选-->孵化期-->线下评审-->跟进落地”几个阶段。

    改变了隋波从一开始就亲自审核的流程,这样筛选几轮后,能到他面前的都是比较优秀的项目了。

    而且,其中的线上海选更是一个妙招。

    让集团内网的数万名员工来评判项目创意的优劣。

    这样一方面能够收集更多的基层员工的意见,来解决真正的痛点问题。
    第(2/3)页